今年前8个月,温州制造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二
近日,我市制造业投资交出亮眼“成绩单”:今年1-8月,全市完成制造业投资538.47亿元,同比增长23.9%,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.4个百分点,增速位列全省第二,连续7个月保持全省制造业投资增长的贡献度首位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土地资源的制约下,温州用仅占全省6.9%的工业用地,贡献了全省10%的制造业投资、10%的工业增加值,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与利用效率凸显。
从投资运行质效来看,温州制造业投资正以“高位增长、结构优化、区域协同”的鲜明特征,彰显强劲发展韧性。1-8月,制造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攀升至22.0%,较上年末提升5个百分点、较上年同期提高5.6个百分点——这一组“双提升”数据,清晰印证了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地位持续巩固。这一“加速跑”态势,不仅延续了2024年投资增长的良好势头,更为后续制造业投资持续发力、冲刺全年目标注入了充沛动能。
重大项目推进方面,作为制造业投资增长的“硬核支撑”,全市在库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规模持续扩容——截至8月底,项目总数达597个,较去年同期增加88个;已完成年度投资368.41亿元,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总量的68.4%,超六成投资比重凸显重大项目“压舱石”地位。1-8月全市共有99个项目完成投资超亿元,合计完成年度投资227.4亿元,占全市制造业投资总量的42.2%,其中:瓯海浙南农产品加工仓储中心项目(完成年度投资10.3亿元)、瑞安安固年产5亿只轻量化换向器产业项目(完成年度投资10.2亿元)、乐清浙鼎航天年产32万套ADS半主动减振器项目(完成7.9亿元)、龙港市高性能碳纤维汽车配件智造基地(完成5.3亿元)等8个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超5亿元,为全市制造业投资增长注入强劲动力。
高投资带来高产出。温州仅用占全省6.9%的工业用地,便贡献了全省10%的制造业投资、贡献了全省10%的工业增加值,这背后是“数据得地”机制的创新赋能。这一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,通过标准化指引明确供地方向、增值化服务提升供地效能、一体化统筹优化供地布局,精准破解了土地资源“供给谁”“怎么供”“供得好”的核心难题。截至8月底,我市已通过该机制储备优质项目854个,向275家企业供地7116.7亩,推动土地资源向高产出、高效益的优质企业集聚;同时,更撬动845亿元民间资本投资,预计可带动年产值1949亿元、年税收88亿元以上,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温州鹏象管件有限公司,正是温州“数据得地”机制的受益者。该公司创办至今15年,已经搬了6次家,“居无定所”的困境一度制约着产能扩张。依靠“数据得地”,鹏象管件成功获得41亩工业用地,得以建设新厂房,彻底告别了频繁“搬家”的困局。目前新厂房建设进展顺利,预计年底就能正式投产,借助稳定的生产空间支撑,企业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5.5亿元。“我们这类靠实干打拼的企业,没背景、缺土地,就想有个稳定的生产基地。”企业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温州众多民营企业对土地的迫切渴望,也印证了“数据得地”机制对破解民企用地难题的关键作用。
面对三季度及全年目标,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深化“数据得地”改革,加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,力争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4%以上、新增工业用地超1.5万亩。同时,针对供地超三个月未开工的23宗地块,将建立“一对一”帮扶机制,协调解决规划、审批等环节的难题,确保项目尽快形成实物投资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