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.5% 温州工业缘何能持续突围?
4月23日,温州举行2025年“六干争先抓落实·提速打造‘第三极’”县(市、区)比看活动,套开工业强市工作推进会。会上透露,今年一季度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.5%。
早在今年初发布的2024年经济数据显示,2024年全年,温州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3003.7亿元,首次突破3000亿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、增量、占比提升幅度均居全省第一。至此,温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25个月高于全省。
产业结构先天并不优越,创新、土地要素支撑紧缺,温州工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,屡屡实现突围?
破局:一条新链激活产业春水
“位于洞头区元觉街道的浙江(华东)深远海风电母港(核心区)一期工程项目正在桩基施工,年内具备风机总装集成、核心部件制造等三大功能,5月开工母港一期导管架制造基地,6月运达总装基地下线首台套大兆瓦风机。”会上,洞头区长介绍母港项目最新进展。
从几乎说不上什么与新能源有关的项目,到如今,东有全国首个面向深远海的浙江(华东)深远海风电母港项目在洞头加紧建设,计划到2030年成为千亿级风电产业集群;南有投资千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,一期的1号机组即将于年底发电,二期已经完成核准;北有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等电池制造项目落地开始投产……几年间,温州形成了“核风光水蓄氢储”七大板块,奔着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目标,扎实迈进。
建设中的三澳核电站。企业供图
这一整条全新的产业链,对温州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言,意义重大。
首先,温州找准了发挥自身优势的新发展赛道。
在全国新能源热的背景下,温州切入新能源赛道似乎有“头脑发热”的嫌疑:此前本地并没有相关产业基础,也没有头部企业带动。
然而实际上,温州依山伴海,地处中国海上风电资源富集带,海岸线长度、滩涂面积、海岛数量均占浙江省1/5,有着丰富的风能、太阳能、水能等资源,开发海上风电、抽水蓄能、光伏等的天然资源得天独厚。与此同时,本地电气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又恰好能成为新能源产业的配套。
与传统轻工产业产品价值、利润低而成本高,市场需求疲软等情况不同,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拉动效应强劲。甚至每造一台风机,价值达千万级,相当于培育一家规上企业。
其次,温州为传统产业转型匹配了目标新市场。
乐清电气产业集群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集群内企业达1.4万家,占全国市场份额65%以上,形成了产业链完善、配套成本低、开发新品快的“一小时”供货闭环。
传统能源需求日渐饱和,新能源需求持续攀升,当地提出“两新两联”发展导向,助力一批原本适配于传统能源的电气企业因势向新能源电气转型。
乐清市长在会上分享了两个比看项目,都与新能源相关:大明电子智能车载充电机项目,配套比亚迪、长安等龙头车企,有效降低同类产品进口依赖超20%;浙江珠城新能源连接器项目,首创技术提升连接器高频稳定性40%以上……仅乐清,成功转型配套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已经超过千家。
这一个个转型成功的案例,植入创业者心中,成为不断增强的信心、信念,助力其愿意踏出转型这一步。数据证实了这一点:一季度,新能源产业加速聚链成势,同比增长20.8%。汽车零部件产业、电气产业亿元以上企业产值分别同比达到两位数增长。
新能源产业的成功打造,就像是一股强心剂,为温州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。
然而,单点突破易,生态繁荣难。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系统性规划,温州推出产业链链长制“十个一”机制,这批链长由市级领导担任,服务范围覆盖温州五大传统产业、五大新兴产业和N个特色产业等“5+5+N”产业链,用“多链条”乘数效应推动温州产业提档。
与此同时,温州全面实施“创新温州八大工程”,建设了覆盖全产业链发展的大孵化集群,特别是打造了“一港五谷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,努力实现“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”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下,一季度,温州全市五大传统优势产业、五大新兴主导产业亿元以上企业产值分别保持两位数增长,新增科技孵化空间面积近130万平方米。
突围:从转型恐慌到主动求变
并不是所有的传统产业都有着如汽车零部件、电气产业这样的好机会。从不会转型到主动求变,转型的刀锋总在痛点处开刃。
圣吗哪乳业产品研发区。企业供图
陈祖博作为一家传统乳制品公司负责人,一度思考的是如何打破“一年只能做半年冰棍”生意模式的局限性。
然而,喝下一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奶茶引发胆囊炎发作的切身经历,让他开始闯进了新茶饮行业。
陈祖博创办的浙江圣吗哪乳业有限公司,自己兼任“首席产品研发师”,和技术团队合力自主研发了用食用植物油脂、浓缩乳等食品原料制成的非氢化基底乳“冰勃朗”,解决了奶茶中含有氢化植物油的健康问题,还让奶茶口感得到提升。
“转向哪里?取决于能否找准市场痛点,并解决它。”企业品牌公关负责人赵勇介绍,这一产品研发推出市场后的第二年,企业产值达到上一年的3倍,目前年产值已突破10亿元,“冰勃朗上市后,国内各大奶茶品牌的订单需求迅速增长。企业的出货量,在三个月的时间增长了10倍。”
从为市场需求缩减而发愁,到大客户蜂拥而至,产品创新是关键。
温州在调研中发现,本地大量企业经济体量小、创新能力不足,难以大投入提升创新力,更难以承担创新风险。政策的杠杆应当从哪里开始撬动?温州开展“专精特新之城”建设,制定实施20条措施,引导小微企业向“小而精”深耕,提升自身竞争力。与此同时,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拉动链上企业转型升级,努力让小微企业的转型过程“更丝滑”。
法拉迪海外事业部负责人与计划并购的哥伦比亚某公司商讨事宜。企业供图
省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、法拉迪电气有限公司就在死磕“智能控制器”这一个小配件中尝到了甜头。
“过去这款配件依靠从北美进口,不仅交货期长,而且有断供风险。虽然这只是主营产品中压智能有载调压器中的一个零部件,但已经成了企业生存的卡点。”企业负责人郑巨荣说。
为此,企业聚焦关键配件的攻坚,开始了向专精特新发展的转型路。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研发,解决了双向潮流快速辨识技术和电抗开关毫秒级切换难题,该配件打破海外垄断,让调压器产品的生产周期从12周缩减至4周。
一个零部件的突破,带动企业的中压智能有载调压器产品竞争力大大提升,不仅占据了国内五分之一市场,居全国第一,国际市场份额也达到了约5%。“已经有国外同类厂商希望购买这款智能控制器替代北美进口,但我们目前还是自给为主。”郑巨荣说,近期“关税战”,企业损失了北美市场的1000万美元订单,但是通过广拓市场,企业转身拿下了5000万美金的以色列订单。
究其创新动力,政策的精准和稳定给了企业生存的必要供给和保障。温州为建设“专精特新之城”完善产业链与资金链的配套支撑,近3年市财政累计安排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专项资金超1亿元。同时,成立总规模不低于30亿元的省“专精特新”(温州)母基金,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成长。
众多企业拔节生长之下,带动产品迭代出新,产业链提档升级:2024年温州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11.1%,列全省第一;乐清通信连接器、瑞安汽车传感器集群分别入选国家级、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,鞋业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,泵阀等6个产业入选省级“新星”产业群、数量居全省第一。
破题:政企携手战胜新挑战
工业强市,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制造业投资是关键。4月17日,温州市举行2025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,集中签约场内外项目146个,计划总投资1129亿元。
“制造业投资不断增长,对政府的要素供给能力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”温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温州“七山一水二分田”,全市工业用地面积22.7万亩,仅占全省的7%,加上企业数量众多,工业用地指标紧缺,中小企业拿地难是共性问题。企业因发展空间不足外迁的案例也屡见不鲜。
不能让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企业,发展受制于土地要素。温州率全国之先创新出台“数据得地”预评审工作机制,根据赋分排名,逐个对接企业精准供地。截至目前,温州通过“数据得地”机制累计为453家优质企业供地10400多亩,撬动472亿元民间资本投资。
制造业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,优良的营商环境能以政策为企业运行“减负”、为资源流动“通路”,但归根结底需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,攻坚克难,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无论是行业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还是正为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努力的小微企业,都看到了未来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残酷。
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中始终保持竞争力?郑巨荣感受特别深。这几天,他正与哥伦比亚一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开展并购事宜。传统供应链认证周期长达数年,并购能让企业当年就打开哥伦比亚市场。近年来,企业已经陆续在洪都拉斯、乌干达等国家设厂,产品出口至欧洲、中东、非洲、拉美等地国家地区,出口贸易稳步增长。
新亚电子车载线缆车间。企业供图
如何抓住“上风口”,踩准发展前沿?“提前布局,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量。”新亚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,作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产品单项冠军产品企业,企业日产线材达1.5万公里。随着大数据存储、AI大量应用,高频高速线材成为新蓝海,企业通过提前布局投入研发,并购广东中德电缆有限公司等举措,从应用到家电、计算机等,扩展到应用在数据中心和AI服务器、5G/6G通信、新能源领域,企业成为华为、安费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货商。
破解发展难题,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突围。政企携手,坚定信心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新故事不断在温州上演。